記者 陳全義 張麗霞
見習(xí)記者 李慧瑩
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。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、成就英雄、英雄輩出的民族。自古以來,英雄豪杰千古流芳,受人敬仰。岳飛抗金在漯河留下大量的歷史遺存和民間傳說,見證了岳飛抗金的豐功偉績,寄托著人們對岳飛的敬仰之情。在召陵區(qū),也流傳著關(guān)于岳飛的傳說。
宋軍如何大破“拐子馬”
“俺村的村名叫拐張,相傳與南宋岳飛在此大破金軍‘拐子馬’有關(guān)。”日前,在召陵區(qū)召陵鎮(zhèn)拐張西村,說起村名的來歷,村干部張彥偉頗為自豪。他說,相傳在1140年,為收復(fù)中原,岳飛率岳家軍追擊金兀術(shù)來到拐張一帶。兩軍對陣,岳飛指揮得當,大破金軍精銳“拐子馬”。當時,這一帶居民以張姓居多,后來這里就被稱為拐子張村,慢慢又演變?yōu)楣諒埓?。如今,這里又分為拐張東村和拐張西村。
那么,岳飛到底如何大破“拐子馬”?村里沒有人能說得出來。記者在前文《郾城大戰(zhàn)傳青史 家國情懷貫古今》中,也未展開作詳細描述?,F(xiàn)在,記者通過考證,盡可能還原歷史事實。
郾城大捷最精彩之處,就是岳飛大破“拐子馬”,以少勝多打敗金軍。
《宋史·岳飛傳》記載:“初,兀術(shù)有勁軍,皆重鎧,貫以韋索,三人為聯(lián),號‘拐子馬’,官軍不能當。是役也,以萬五千騎來,飛戒步卒以麻札(扎)刀入陣,勿仰視,第斫馬足。‘拐子馬’相連,一馬仆,二馬不能行,官軍奮擊,遂大敗之。”
但這次戰(zhàn)役,《宋史》中并沒有詳細描寫戰(zhàn)斗過程,僅是寥寥幾筆,語焉不詳,且存在不少疑問。
岳飛之孫岳珂在《鄂王金佗稡編》卷第八《經(jīng)進鄂王行實編年卷之五》較為詳細地描述了這次戰(zhàn)役。文內(nèi)記載:“初,兀術(shù)有勁軍,皆重鎧,貫以韋索(即皮繩),凡三人為聯(lián),號‘拐子馬’,又號‘鐵浮圖(屠)’,堵墻而進,官軍不能當,所至屢勝。”這次戰(zhàn)斗,敵人以一萬五千騎兵來戰(zhàn)。諸將皆露出恐懼之色。岳飛笑著說:“這容易!”于是命步兵手持麻扎刀入陣,叫他們不要仰視,??绸R足。“拐子馬”既相聯(lián)合,一馬倒地,另外兩匹馬就無法前進,只能坐以待斃,官軍奮擊,敵人尸橫遍野,堆積如丘山。兀術(shù)大慟說:“自海上起兵,皆以此勝,今已矣!”
《鄂王金佗續(xù)編》卷第二十《百氏昭忠錄卷之四》之《章尚書穎經(jīng)進鄂王傳之四》沿用了岳珂的以上說法。后來,元朝官修的《宋史·岳飛傳》中大概也沿用了章穎的說法。明、清兩代有幾種記述岳飛事跡的小說《說岳精忠全傳》之類行世,其內(nèi)容雖不盡相同,卻全都在敘述郾城大捷時插入了大破“拐子馬”一節(jié),而且可能也都是以《宋史·岳飛傳》為主要依據(jù)。這樣一來,就使得一般人對于“拐子馬”有了同一種理解,即“貫以韋索,三人為聯(lián)”,而且只要“一馬仆”,其余二馬自然也都“不能行”了。
然而,這給人留下不少疑問。岳珂把“拐子馬”和“鐵浮圖(屠)”混為一談,且說“貫以韋索,凡三人為聯(lián)”。無論是“三馬相連”還是“三人相連”,都不太符合邏輯。金軍是北方游牧民族,擅長騎馬。騎兵的特點就是機動靈活,如果把戰(zhàn)馬用皮繩連在一起,豈不喪失了機動性?
清朝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義編纂《御批通鑒輯覽》時,才察覺到此說不通,因而寫了一條“御批”:“北人使馬,惟以控縱便捷為主。若三馬聯(lián)絡(luò),馬力既有參差,勢必此前彼卻;而三人相連,或勇怯不齊,勇者且為怯者所累,此理之易明者。”
據(jù)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考證,“拐子馬”和“鐵浮圖(屠)”是兩碼事,全都不是“三人為聯(lián),貫以韋索”的。
到底什么是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?郾城大戰(zhàn)之前,金兀術(shù)攻打順昌城,劉锜取得順昌大捷?!端问?middot;劉锜傳》對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有較詳細的描述,可供我們參考:(順昌大戰(zhàn))正當雙方激戰(zhàn)之時,金兀術(shù)身穿白袍,率領(lǐng)侍衛(wèi)親兵三千人往來督戰(zhàn),每名士兵都身穿厚重的鎧甲,號稱“鐵浮圖(屠)”;胸戴鐵兜牟,周圍連綴長檐。三人為一組,以繩索連貫,每前進一步,即用拒馬木堵塞退路,人進一步,拒馬木也隨之跟進一步,退無可退。宋軍以長槍挑去其兜牟,大斧砍斷他的手臂,擊碎他的腦袋。金軍又把鐵騎兵分為左右兩翼,號稱“拐子馬”,都是由女真族人組成,專門用于攻堅作戰(zhàn),戰(zhàn)斗緊張時才使用它。金用兵以來,這支部隊所向無敵;至此,也被劉锜軍所擊破。戰(zhàn)斗自中午到黃昏,金軍失敗。劉锜于是用拒馬木作屏障,稍作休息。城上鼓聲不斷,拿出飯湯,戰(zhàn)士坐下吃飯如同平時一樣,敵人潰散不敢逼近。飯罷,撤除拒馬木,深入敵陣中砍殺,又大破金軍。敵軍遺棄的尸體和倒斃的馬匹,血肉互相枕藉,車旗器甲,堆積如山。
《宋史·劉锜傳》還記述,劉锜派人在潁河上游和草木中投放毒藥,并告誡將士即使渴死,也不能飲用河中之水;有敢于飲用的,滅其家族。當時天氣酷暑炎熱,敵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,人馬饑渴,飲食水草便生病,往往疲困乏力。早晨天氣清涼時,無論敵軍如何叫陣,劉锜按兵不動;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都是穿戴重盔重甲,長時間在高溫下悶得無法忍受。劉锜指揮宋軍突然出擊沖入敵陣,以利斧砍殺敵人,金軍大敗。
讓我們來看看岳飛當時是怎么說的?!抖跬踅鹳⒎B編》卷第十六《經(jīng)進鄂王家集卷之七》之《龍虎等軍捷奏》中,岳飛狀奏:“今月初八日,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、龍虎、蓋天大王、韓將軍親領(lǐng)馬軍一萬五千余騎,例各鮮明衣甲,取徑路,離郾城縣北二十余里。尋遣發(fā)背嵬、游奕馬軍,自申時后,與賊戰(zhàn)斗。將士各持麻扎刀、提刀、大斧,與賊手拽廝劈。鏖戰(zhàn)數(shù)十回合,殺死賊兵滿野,不計其數(shù)。至天色昏黑,方始賊兵退,那奪到馬二百余匹,委獲大捷。”在狀奏里,岳飛雖然沒提到“拐子馬”和“鐵浮圖(屠)”,但“將士各持麻扎刀、提刀、大斧,與賊手拽廝劈”,顯然是找到了敵兵的弱點,使用的這些兵器正是敵軍的克星。
宋史專家推斷,盡管《宋史》對岳飛大破“拐子馬”的過程描寫不夠詳細,且存在不少疑問,但從戰(zhàn)斗情況來看,岳飛很可能是汲取了之前劉锜順昌大戰(zhàn)破敵的經(jīng)驗。劉锜大破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的戰(zhàn)術(shù),可視為宋軍大破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的基本經(jīng)驗。
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,據(jù)史料記載,岳飛大破“拐子馬”的戰(zhàn)役發(fā)生在郾城北二十余里,而拐張村位于郾城東。從方位看,岳飛基本不可能在這里大破“拐子馬”“鐵浮圖(屠)”。傳說只能是傳說,卻表達了人們對岳飛的敬仰之情。
如今,拐張村村名的來歷早已名聲在外,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麻糖特產(chǎn)已成為拐張村的新名片。
召陵雪霽:郾城八大景之一
召陵區(qū)在區(qū)劃前隸屬于郾城。歷史聞名的郾城八景分為八大景、八小景、八實景、八虛景。這些景有的有景有物,可觀可賞;有的無景無物,只是一些傳說故事。但由于流傳時間長、地域廣,在人們的心中逐漸形成了一景。郾城八景歷代為人們所喜聞樂見、津津樂道,而召陵雪霽是郾城八大景之一。
拐張西村向西約4公里是召陵村。據(jù)當?shù)厣狭四昙o的人講,這里周邊南北寬約5公里、東西長約6公里的區(qū)域以前叫召陵崗,最高處高于附近低洼村莊二十多米。
“1975年發(fā)大水時,周邊的村民都往召陵崗跑。”村民們這樣說。特殊的地形,使這里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,同時也是洪澇年間災(zāi)民的避難之所。因此,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,最有名的當屬召陵雪霽。據(jù)《郾城縣志》記載:“1140年,岳飛抗金時曾駐扎在召陵一帶。一天,夏夜黎明時分,有哨兵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召陵四周白雪茫茫,一片銀裝素裹,大聲驚叫起來。眾將士被他的叫聲驚醒,也都起來觀看,人人稱奇。岳飛仔細察看一番后,向大家解釋說:‘此乃天地氤氳之氣相結(jié)合而生,是一種自然現(xiàn)象,勿大驚小怪。’”
明朝詩人楊元祥有詩贊曰:“彤云散盡曉天晴,白雪皎如牛耳盟。假使苞茅不問楚,而今誰識召陵城。”后還有詩人曰:“夏秋雨后天初晴,夜宿但聞犬吠聲。黎明時分哨兵驚,萬樹銀花雪滿城。”近日讀來,雪霽奇景猶在眼前。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這些傳說雖已無從證實,卻并不影響后人對岳飛精神的尊崇,召陵雪霽因此也成了郾城八景之一。近幾年,隨著文旅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的興起,依托這一傳說而建立的雪霽花海特色小鎮(zhèn)吸引不少人的目光,成了召陵區(qū)一大特色主題旅游打卡地。
責編:瘦馬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