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歲的王曉東是我市一名專業(yè)攝影記者,他長年奔波在市區(qū)沙河、澧河周邊,30年如一日。透過他的攝影鏡頭,人們看到最早的荒草灘一點點演變成鐘靈毓秀的沙澧河風景區(qū)。他用手中相機見證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到中原宜居城市、中國食品名城的成長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林場,小時候隨父母一塊兒回到了老家漯河。當時我的發(fā)小經(jīng)常寫信問我:河南什么樣?你們漯河什么樣?”
渴望展示自己老家模樣的念頭,像一顆種子埋在了少年王曉東的心田里,成了他拍攝家鄉(xiāng)樸素的原動力。他積攢零花錢買來拍攝書籍和膠卷,到了節(jié)假日借親戚家的相機拍照,再自己沖洗,陶醉在光影交織的世界里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當時漯河有一句俗語就是:一個公園一只猴,一條馬路走到頭。就是形容漯河是一個很小的城市。工作一段時間以后,我認識一個姑娘,當時她提出,要我給她家人拍一個合影,當時也是年輕氣盛吧,我說可以,就欣然答應了。當時為什么選擇在公園拍照呢?因為沙澧河沿岸就是荒草護坡,只有人民公園有花花草草。”
由于初次見姑娘家人,王曉東緊張得膠卷沒有裝好,沖洗出來才發(fā)現(xiàn)畫面是一片空白,他趕緊將功補過,掏錢買了一卷彩色膠卷,留下了這張全家福,才重新獲得了姑娘的芳心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90年代,我市陸續(xù)興建了一些橋頭公園、河濱游園,市民節(jié)假日經(jīng)常到這里去游玩,我也拍攝了大量的風光圖片。我會把這些照片寄給東北的親戚和兒時的伙伴。”
這個時候,給她拍全家福的姑娘已經(jīng)成了王曉東的妻子,并且很快成了溫馨的三口之家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1996年,我正式成為攝影記者,當時報社給我配的相機是美能達300,手動相機。當時單位每月給十幾個膠卷,每天出去采訪,回來就要去暗房把照片洗出來,交給版面(編輯)。”
從事專業(yè)攝影工作以后,隨著對漯河人文、歷史的深入了解,王曉東對攝像工作蘊含的社會價值有了更深的思考,他想做一個社會的瞭望者、觀察者、記錄者、思考者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特別是在工作當中,我看到一些老攝影家拍的5、60年代的老照片,老城區(qū)的景色,我感覺到,它不僅僅是風光照片,更重要的是它記錄了社會的變遷。這越發(fā)激起了我拍攝、記錄漯河這種強烈的欲望。”
正是源于這種熱愛家鄉(xiāng)、記錄家鄉(xiāng)的執(zhí)著,王曉東以苦為樂,在建設工地、在荒郊野外,無論晨昏,無論冬夏,透過他的眼睛,鏡頭忠實記錄下來了一個城市蝶變的過程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2006年,我市開始對沙、澧河進行改造。當時沙、澧河沿岸是荒草灘,經(jīng)過幾年的改造,現(xiàn)在的沙澧河是4A級風景區(qū)。”
以前零星的景點,如今連成了一片,總面積86平方公里,植被覆蓋率98%,成了“城在水中映,水在綠中行,人在畫中游”的人間仙境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對一個攝影人來說,春天拍花,夏天拍水,秋天拍紅葉,冬天拍雪。”
清晨,無論是在林茂花艷、風景如畫的沙澧兩河四岸、幸福渠畔,或者是綠草如茵、干凈整潔的街頭廣場、小區(qū)游園,市民跑步健身、舞劍練拳、吹拉彈唱、激情舞蹈,盡情享受幸福家園的美好。傍晚,數(shù)萬盞景觀燈點亮夜空,流光溢彩如夢如幻的沙澧大地處處載歌載舞、歡聲笑語,讓人頓生對生態(tài)宜居家園的無限依戀。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現(xiàn)在不用寄照片了,我直接發(fā)到我的朋友圈,東北親戚和當年的小伙伴們紛紛給我點贊,他們說你老家變化太大太快了。本來說好要到今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來漯河聚一聚,想不到被疫情打斷了。不過我們約好了,等孩子結婚的時候大家都來漯河做客。我都設計好了游覽路線:先到許慎公園、再到月灣湖,最后到沙澧河風景區(qū)。我的家也有了新變化,孩子已經(jīng)參加工作,我們兩個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,我們計劃到以前拍老照片的地方,重新拍一遍。”
漯河市攝影家協(xié)會副主席 王曉東說:“這是在月灣湖拍的睡蓮、紅荷、白荷。我拍的最多的花就是荷花,我覺得荷花亭亭玉立,生于水中,很能表現(xiàn)出漯河這個城市的特點。”
美景激發(fā)著人們建設家鄉(xiāng)的激情,王曉東拍起照來更有勁頭了。(記者:齊濤 任朋)
責編:翟婷 編審:胡永全 終審:汪中東